IEEE Fellow 2025名单揭晓,清华西电等校44位教授入选!
近日,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公布了2025年新晋Fellow名单,清华、西电、东南大学、上海交大、中国科大、南邮、重庆大学、西工大、浙江大学等校44位教授当选,一起来看看你认识的教授都入选了吗?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戴琼海、周杰,计算机系喻文健、李丹,电子工程系李懋坤、孙楠,刘云新,集成电路学院尹首一,电机系张波,九位教授当选IEEE Fellow。
戴琼海,男,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学术方向为成像与智能技术、脑与认知科学,长期致力于该研究领域的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主持承担了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和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项目,成功研制了以多维多尺度计算摄像仪器为代表的系列仪器与装备,引领国际活体介观显微成像。目前开展的研究包括计算成像、活体显微、认知智能、智慧医疗和智能光电计算等。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周杰,男,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IEEE/IAPR/CAA Fellow。曾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院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自动化系主任等。现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兼控制科学与工程评议组秘书长等。长期从事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研究,发表IEEE期刊论文100多篇,其中IEEE T-PAMI长文39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专利银奖、中国电子学会一等奖等奖励,指导博士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论文5人次。
喻文健,男,1999年、2003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先后获得学士学位与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算法与软件、数值计算与大数据分析等。他以第一作者出版英文专著两部、中文教材两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他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的自然科学二等奖与技术发明二等奖,以及DATE、ICTAI等著名国际会议的最佳论文奖。
李丹,男,2007年获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领域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担任多家国际权威期刊编委,以及IEEE LANMAN、APNet等国际会议的大会主席或程序委员会主席。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负责人。获教育部青年科学奖、中创软件奖、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李懋坤,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主任,长聘教授。1998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2007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电机与计算机工程系并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斯伦贝谢公司道尔研究所工作,任高级研究员。2014年6月加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微波与天线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磁场理论和计算电磁学,已发表或合作发表期刊论文130多篇,专著1部,书章2部,被引8000多次。担任IEEE TAP,IEEE TGRS和ACES Journal编委,IEEE天线与传播学会杰出报告人(2023-2025),曾获2017 IEEE Ulrich L. Rohde创新会议论文奖,2019 PIERS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电子教育学会2021年优秀博士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并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2021年获评国际应用计算电磁学会会士(Fellow of Applied 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 Society)。
孙楠,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国家特聘专家。2006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10年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他在2011年入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并于2017年获得终身教职。他从2020年起在清华担任长聘教授。他在2013年获得美国自然科学基金Career Award,2020年获得了IEEE固态电路协会颁发的New Frontier Award,2023年获得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他曾担任IEEE电路与系统协会和固态电路协会杰出讲师,JSSC和TCAS-I编委,CICC大会主席,以及ISSCC和ASSCC的技术委员会委员。他还担任过多家世界知名芯片设计公司的咨询顾问。他培养了27名博士生,其中10人在中美高校任教,包括Gatech, ASU, 北大,成电、西电、西交等。他在芯片设计领域顶级期刊JSSC和会议ISSCC发表论文60余篇。
刘云新,男,清华大学国强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电子系双聘教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原微软研究院异构计算研究组负责人。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长期从事AIoT、移动计算、边缘计算、异构计算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研究成果应用到微软的多项产品中。获得2023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2 CCF科技进步一等奖、MobiSys 2021最佳论文奖、SenSys 2018最佳论文Runner-up奖、MobiCom 2015最佳演示奖等奖项。曾任或现任MobiSys 2023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MobiHoc 2021大会共同主席、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编委、ACM SIGBED China副主席。
尹首一,男,教授,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副院长。长期深耕于可重构计算、CMOS存算一体架构、人工智能芯片设计领域,在集成电路和体系结构的重要学术会议如ISSCC、ISCA、DAC,以及 IEEE JSSC、TCAS-I、TC、TPDS等权威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可重构计算》与《人工智能芯片设计》专著两部,是体系结构顶级会议ISCA名人堂成员。在集成电路领域国际会议如 ISCA、MICRO、FPGA 和 A-SSCC 担任技术委员会委员,在《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等期刊任职编委,于国际期刊《ACM Transactions on Reconfigurable Technology and Systems》等担任 Associate Editor,在行业内拥有广泛影响力。尹首一教授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授权发明专利近百项。其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等多项奖励。
张波,男,2003年在华北电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从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后留校任教,是IEEE高级会员,IET Fellow,中国电机工程学高级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张波教授曾获2007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2019年IEEE EMC技术成就奖和第34届雷电防护国际会议科学委员会奖。张波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电磁环境、输变电装备数值建模及其应用,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部,已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当选理由:对电力系统电磁环境效应的贡献(for contributions to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effects in power systems)。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陈晓峰、通信工程学院李赞、电子工程学院刘英、通信工程学院盛敏,四位教授当选IEEE Fellow。
陈晓峰,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国家级人才,获互联网基金会网络安全优秀教师,陕西省密码学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担任IEEE TDSC、IEEE TKDE、密码学报等多个期刊编委,DSPP 2024、AisaCCS 2016、NSS 2014等多个国际会议的大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公钥密码学、云计算安全、数据安全等,研究成果获得陕西省青年科技奖、中国密码学会密码创新奖、陕西省自然科学奖等多项奖励。目前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1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多次入选Clarivate、Elsevier高被引学者;目前论文Google Scholar 引用1.7万余次,H index 68。
李赞,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导,国家级领军人才。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第二届“科学探索奖”。任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通信学会会士、IET Fellow、IEEE Senior Member、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陕西省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致力于高安全高可靠通信、电磁空间认知与管控的相关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等课题四十余项,研制出我国新一代自主的流星余迹最低限度应急通信系统、认知抗干扰跳频芯片、无线传感网频谱监测系统等,分别应用于我国卫星、远洋舰船、机场等国家基础设施以及国家重大活动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出版学术著作4部,授权专利75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5篇、Hot Paper热点论文1篇。担任国内通信领域权威期刊China Communications(IF=4.1)副主编,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ognitive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Engineering等国际期刊编委,在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年会、中国信息通信大会等国内会议,EISIC 2015、ICFNDS 2017等国际会议作特邀报告30余次,获IEEE/CIC ICCC 2018、CSPS 2018等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10项。
刘英,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探测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通信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是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电磁信息感知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中国电子学会(CIE)会士和理事、中国通信学会(CIC)会士和常务理事、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
盛敏,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1997年、2000年、2004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计算机通信专业学士、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博士学位,2025年度IEEE Fellow。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黄永明、许威和曾勇,三位教授当选IEEE Fellow。
黄永明,男,国家人才,东南大学首席教授,紫金山实验室普适通信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5G/6G智能通信理论与技术,已在无线通信和信号处理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IEEE核心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获谷歌学术引用16800余次,已获授权国际/国家发明专利百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获IEEE国际标准杰出贡献奖、日内瓦国际发明特别展金奖、IEEE GLOBECOM/WCNC等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获中国五四青年集体奖章。
许威,男,国家青年人才,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Fellow,IET Fellow。主要从事MIMO通信,通信-计算-感知融合理论方法,信息理论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在IEEE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被引用14000余次,多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5项;成果获IEEE ComSoc Heinrich Hertz Award,IEEE通信学会旗舰国际会议IEEE Globecom/ICC最佳论文奖4次,2014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9年中国电子学会科技奖(自然科学)二等奖等。2012年入选江苏省“创新团队”资助计划,2016年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2018年被授予中国通信学会青年科技奖,2019年获英国皇家工程院杰出访问学者奖,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指导本科毕业设计两次获得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设计一等奖,指导硕士研究生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017年至2020年担任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客座教授。担任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IEEE TCOM/TVT/COMML,《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等国际权威期刊编委和领域编委等。
曾勇,男,国家青年人才,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紫金山实验室双聘教授,江苏省双创人才,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杰出青年学者, IEEE Fellow。连续6年(2019-2024)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连续4年(2021-2024)入选AI2000人工智能物联网领域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入选2023及2024斯坦福“全球前2%科学家-终身影响力”榜单,获IEEE马可尼奖(2020及2024),海因里希?赫兹奖(2017及2020)等国际国内最佳论文奖8项,提出信道知识地图的概念,论文引用28000余次。由于在无人机通信研究方面的贡献,获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杰出青年学者奖,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优秀青年学者奖(DECRA),2020 IEEE马可尼奖,2020 IEEE海因里希?赫兹奖。牵头组织了IEEE ICC无人机通信专题论坛,并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2018-2023)。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等SCI期刊编委, IEEE JSAC, ComMag, Wireless ComMag, China Communications,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等期刊客座编委。
上海交通大学马澄斌、熊红凯、翟广涛,三位教授入选IEEE Fellow。
马澄斌,男,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方向长聘教授,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双聘教授。多年从事储能系统、电池与能源管理、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现任电工学会无线电能传输专委会副主任委员、IEEE工业电子学会上海分会主席,IEEE Journal of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Industrial Electronics副编辑等。荣获美国AirFuel Alliance 2019年度杰出科研奖、第十届中国电源学会科技进步奖(基础研究类)一等奖等。入选全球2020~2024年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成就”与“年度影响力”榜单,高频无线电能传输领域Web of Science检索 Total Local Citation Score和Total Global Citation Score 均排名世界第一。
熊红凯,男,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多年从事信息论与编码、信号处理、多媒体通信相关研究。曾获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共发表SCI、EI论文360余篇,含:Nature和Science 子刊、IEEE T-PAMI 等著名SCI期刊论文120余篇,IEEE Transactions 著名汇刊长文98篇,顶级国际会议ICML、NeurIPS、ICLR等论文76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7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7项;曾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的博士学位评审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香港研究资助委员会评审人。
翟广涛,男,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多年从事多媒体智能相关研究,入选Clarivate全球高被引学者,获IEEE多媒体汇刊最佳论文奖等国际奖励2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及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任Elsevier期刊Displays主编、上海市图像图形学学会理事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欢欢、张勇东,两位教授入选IEEE Fellow。
陈欢欢,男,教授、博导,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计算智能、地下管网探测与数据融合、演化计算等。
张勇东,男,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执行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的研究。
南京邮电大学周亮、窦春霞,两位教授入选IEEE Fellow。
周亮,男,现为南邮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Fellow。长期从事多媒体通信技术与应用的研究工作,重点围绕以音频、视频、触觉信息协同传输与处理为特征的跨模态通信领域,开展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其主要学术突破包括:构建了跨模态通信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偏差度量理论的跨模态编码和重建方法,成功解决了用户沉浸式体验保证下不同模态信号无失真渲染难题,确保了音频、视频、触觉共存的多模态业务能够满足低时延、高可靠、大容量的极致需求。研究成果获多媒体领域著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年度最佳论文奖、IEEE通信学会多媒体通信领域最佳期刊奖、中国通信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育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中国通信学会青年科技奖、江苏青年科技奖等学术奖励。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大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支持,入选国家级人才、江苏省“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计划,并担任IEEE通信学会多媒体技术委员会副主席。与此同时,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Network等国内外著名期刊编委。
窦春霞,女,现为南邮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Fellow。入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IEEE PES(中国区)杰出女科学家奖、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等。长期从事智能电网与智能配电网优化管理与运行控制领域的研究,担任江苏省主动配电网零碳运行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和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技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项目1项;江苏省重点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课题项目2项等。荣获各种科技奖项11项,其中包括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一级学会奖一、二等奖4项;3项发明成果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获中国《电网技术》高影响力论文等。授权国外、中国发明专利90余项。目前担任IEEE PES智能电网新技术分委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咨询专家、Energy Internet和Cyber-Physical Energy Systems编委,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慧能源专委会、中国自动化学会能源互联网分委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交直流供配电技术及装备专委会委员等。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蒋兴良、谢开贵,两位教授入选IEEE Fellow。
蒋兴良,男,1961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电力装备自然灾害与防御团队负责人。2017年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获得者、Masoud Farzaneh奖获得者、重庆市第五届先进生产工作者、首届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士,国际结构物大气覆冰(IWAIS IAC) 委员会主席/委员。长期致力于极端环境电气外绝缘和电网冰灾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员先后承担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国家级和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及50余项头部企业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授权发明专利20项,出版专著、译著4部,发表学术期刊论文580余篇。作为国际知名的覆冰领域专家,蒋兴良带领一支高水平研究队伍,创建了国家级创新研究平台——雪峰山能源装备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电网防冰减灾、超高海拔电气外绝缘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引领国际防冰减灾的创新发展。
谢开贵,男,1972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和能源系统可靠性、电力和能源系统规划和运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课题4项,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等基金类项目7项。在IEEE Trans、《中国科学》等期刊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出版标准和著作7部,包括《电力可靠性基本名词术语》国家电力行业标准。牵头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获权国家和国际发明专利50余项。曾任IEEE Trans、on Power Systems期刊编辑、IET Proceedings-GTD副编辑,SCI期刊MPCE和EPCS编委会委员,PMAPS国际会议大会执行主席。作为知名的电力系统可靠性专家,谢开贵开创了电力系统可靠性跟踪方向,拓展了电力元件和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模型、可靠性优化理论,实现了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的大规模工程应用。
西北工业大学张艳宁、刘家佳,两位教授入选IEEE Fellow。
张艳宁,女,计算机学院教授,国家级人才、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兼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会士/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常务理事、中国体视学会副理事长等。长期从事动态视觉信息重建与识别理论、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并与航天、航空等方面的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先后主持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等项目40余项,带领团队在空间环境感知、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技术方面获得了丰富成果。在IEEE TPAMI、IEEE TIP、IJCV、CVPR、ICCV等国内外本领域权威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指导学生发表CVPR 2023最佳学生论文、ICCV 2011最佳学生论文,出版专著4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50余项。牵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陕西省技术发明和进步一等奖共2项等。
刘家佳,男,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分别于2004年6月、2009年6月、2012年10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取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计算机系统结构硕士学位、应用信息科学博士学位。担任IEEE TCOM、Network等期刊的编委,IWCMC 2023、HPSR 2022等国际会议的大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车联网、物联网安全等。多次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目前论文Google Scholar引用1.7万余次,H index 67。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李祖毅、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史治国,两位教授入选IEEE Fellow。
李祖毅,男,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199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得电力工程学士学位,1998年在清华大学获得电气工程硕士学位,2002年在伊利诺伊理工大学(IIT)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曾任IIT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以及 IIT 加尔文电力创新中心副主任,共同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10MW级校园微电网的设计、实施和运营,2022年11月入职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李祖毅教授致力于解决能源转型及碳中和战略大背景下,新能源及智能电网发展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可靠性、灵活性及韧性问题,主要研究方向是数学优化、智能调度、电力市场、电碳耦合、微电网及互联微电网,Google Scholar引用次数接近20,000。
史治国,男,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阵列信号处理、张量信号处理、人工智能信号处理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支撑低空飞行器智能监测、物联网设备定位识别、空间姿态模拟控制等应用。连续获评爱思唯尔2020至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获2023年度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22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2年度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创新一等奖、2020年度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14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现为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现任/曾任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编委,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编委,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编委,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编委,IEEE Network编委,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编委,IET Communications编委等。现为IEEE车载技术学会杰出讲师(2023-2025)、APSIPA亚太信号与信息处理学会杰出讲师(2024-2025)、IEEE信号处理学会阵列与多通道信号处理技术委员会(SAM TC)委员、IEEE电路与系统学会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委员会(DSP TC)委员。现为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2023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22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2021年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20年获浙江大学永平教学贡献奖,2017年获浙江大学唐立新名师奖。
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王欣然教授以“对低维半导体制造和器件应用的贡献”当选IEEE Fellow。
王欣然,男,斯坦福大学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现任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曾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物理学会黄昆物理奖、科学探索奖、IEEE纳米技术贡献奖等荣誉。主要研究下一代信息材料、器件与集成电路,在二维半导体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包括:突破二维半导体大面积单晶制备技术;创新发展了界面修复、欧姆接触、介质层集成等一系列关键器件工艺,研制出1nm节点二维半导体晶体管器件;研制出二维半导体集成电路与类脑计算芯片,开拓了新材料在下一代信息技术中的应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包括32篇 Science / Nature 及子刊,总引用次数超过39000次,3项工作入选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10次入选高被引学者榜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田大新教授因其在车辆通信和网络方面的杰出贡献当选IEEE Fellow。
田大新,男,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前沿创新处处长。“科学探索奖”获得者、牛顿高级学者、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前沿杰出青年学者”。担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无人系统专委会主任、车路协同与安全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自动驾驶、车联网、车路协同相关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重点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7本、教材2本、译著2本;授权发明专利5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科技奖14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教学奖5项。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贺威教授因在无人系统智能控制和应用领域的贡献入选IEEE Fellow。
贺威,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IEEE Fellow。发表IEEE Trans.论文100余篇,Google引用2万余次,SCI他引1万余次,入选2019-2024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等荣誉。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优青项目、重点项目、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基金项目、北京市杰青项目等。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自主无人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IEEE SMC学会自主仿生飞行机器人委员会主任、IEEE SMC学会北京分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机器人、仿生扑翼无人机、智能控制。现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数据科学与分析学域主任褚晓文教授因在高效通信的分布式机器学习算法方面的贡献当选IEEE Fellow。
褚晓文,男,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2003年起在香港浸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任职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2021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数据科学与分析学域任职正教授,现担任该学域主任;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主要科学研究领域包括分布式系统、高性能计算、机器学习系统、无线网络等,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谷歌H-index为63,论文引用12900余次;曾获得2024年FL@FM-NeurIPS、2021年IEEE INFOCOM、2021年DASFAA-MUST、2020年IEEE GreenCom、2018年IEEE DataCom、2015年BigCom,以及2010年IEEE CIT等国际会议/研讨会的最佳论文奖;担任或曾担任SCI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 Cloud Computing、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IEEE Transactions on Big Data、IEEE Network、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ACM/Springer MONET的副编委或客座编委;担任IEEE MetaCom 2025、IEEE/ACM IWQoS 2024、BigCom 2023、GreenCom 2022、HPCC 2021、DSS 2020、Qshine 2019等国际会议的大会主席或程序委员会主席;曾任中国通信学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连续多年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因在高效通信的分布式机器学习算法方面的贡献当选2025年IEEE Fellow。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黄昕教授因其在遥感机器学习领域的卓越贡献当选IEEE Fellow。
黄昕,男,长期从事遥感影像处理与应用研究,已在Science Bulletin、RSE、IEEE-TGRS等国际刊物发表SCI论文200余篇,Google Scholar引用20000余次;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当选英国工程与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担任RSE、IEEE TGRS、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的副主编/编委;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和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获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Boeing奖、John I. Davidson主席奖、IEEE数据融合大赛全球总冠军,并5次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黄昕研发了我国城市的高分辨率3D土地覆盖数据集ULCM、10~30米分辨率的全球不透水面年度系列数据集GISA、我国30米年度土地覆盖产品CLCD。数据集和产品被累计下载使用逾500万次。他提出的方法和理论成果已用于国产卫星数据处理平台、全球测图、地理国情监测、南水北调、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监测等国家工程。
山西大学梁吉业教授凭借在多粒度数据建模与图数据挖掘领域的杰出贡献当选IEEE Fellow。
梁吉业,男,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是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会士,山西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计算智能与中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任教育部科技委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科技伦理专门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会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主持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含联合基金)4项、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在AI、JMLR、IEEE TPAMI、IEEE TKDE、ML、NeurIPS、ICML、AAAI等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第五届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项。2014—2023年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指导的4名博士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刘家瑛副教授入选IEEE Fellow。
刘家瑛,女,博士,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为智能媒体计算与视觉理解。发表IEEE/ACM汇刊与CCF A类论文10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2万余次,其中ESI高被引论文6篇,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4项。担任APSIPA杰出讲者,CCF杰出会员,IEEE CASS-MSA/VSPC技术委员会委员,CSIG多媒体专委会秘书长。担任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ing,IEEE Trans. on Circuit System for Video Technology,IEEE Multimedia Magazine等期刊编委,IEEE ICME/ACM ICMR指导委员会委员,JVCI期刊/ACM MM 2022/IEEE ICIP 2021最佳论文评委会委员,ACM MM Asia 2024大会主席,ACM MM Asia 2023/ACM ICMR 2021/IEEE ICME 2021/IEEE VCIP 2019程序主席,CVPR/ICCV/ECCV/AAAI会议领域主席等。获北京市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奖励计划获得者、CSIG石青云女科学家奖、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王选青年学者奖,IEEE ICME 2020最佳论文奖等。主讲的全球MOOC课程获教育部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软件学院罗辛教授以在大数据分析、推荐系统和图表示学习方向的卓越贡献当选IEEE Fellow。
罗辛,男,工学博士、博士后,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软件学院院长,IEEE Fellow,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国家网信优秀人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人。研究聚焦数据科学领域,在IEEE T-PAMI、T-KDE、T-NNLS等国际期刊和WWW、ICDM等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含中科院一区期刊论文120篇、IEEE Transactions/Journal论文150篇、ESI高引论文32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000,Web of Science统计引用超过9000次,谷歌学术统计引用超过14,000次,H指数为73。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累积负责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5项、实现27项授权专利的成果转化,累积产生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第一完成人)、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第二完成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第三完成人)等科技奖励。现任神经网络领域国际著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类期刊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的编委,曾获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的2022年度优秀编委奖、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的2020年度优秀编委奖,自2022年起连续入选斯坦福与爱思唯尔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和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讲席教授、纳米科学与应用研究院执行院长孙小卫因其在光电材料和器件领域的贡献当选为IEEE Fellow。
孙小卫,男,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白俄罗斯国立信息与无线电电子大学荣誉博士、南科大讲席教授。他是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美国光学学会(OSA)、国际光学与光子学学会(SPIE)、信息显示学会(SID)(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和物理学会(IOP)的会士,并且曾荣获IEEE杰出演讲人(Distinguished Lecturer)。他先后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2023 SID Slottow-Owaki 奖、SPIE DCS 2024年度 The Fumio Okano Best Paper Prize 等荣誉奖项。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万加富教授入选IEEE Fellow。
万加富,男,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等)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研究,具体包括: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数字孪生、工业软件、 工业物联网、故障诊断、智能工厂、智能产线、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等。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mputers & Electrical Engineering等期刊副编辑; 担任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编委。主持(或合作单位负责人)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NSFC-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发表SCI期刊论文140余篇(IEEE期刊论文6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中, 累计26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累计6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发表论文谷歌学术引用超过27,000次(H-index为70), ?SCI他引超过9,000次(H-index为54)。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9-2024)、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0-2024)。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3)等。
厦门大学信息学院肖亮教授入选IEEE Fellow。
肖亮,女,厦门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入选国家级青年项目,IEEE通信学会杰出讲师,中国高被引学者。2009年毕业于美国Rutgers(新泽西州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毕业于南京邮电学院通信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网络安全和人工智能安全。出版3部英文专著和1部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发表多篇ESI高被引论文和IEEE期刊热点论文,谷歌引用12000余次。获得IEEE通信学会亚太杰出论文奖,ICC等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中国通信学会青年科技奖和福建省紫金科技创新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讲《无线通信原理》入选福建省一流本科课程和厦大本科教学示范岗;主讲《无线通信网络》,主持研究生课程改革项目;主讲《信息安全基础》,主持课程思政项目和“十四五”精品教材项目。指导5名毕业生获福建省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奖。曾任厦门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和网络空间安全系主任。普林斯顿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马里兰大学访问学者。担任TWC,TCOM和TIFS等IEEE期刊编委;获得中国通信学会分支机构“先进工作者”称号和INFOCOM杰出议程委员奖。合作完成2021年中国通信学会优秀智库报告。
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兴义教授因在“进化多目标优化”领域的杰出贡献入选IEEE Fellow。
张兴义,男,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安徽省实验室副主任。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曾获国家优青、安徽省杰青等人才项目资助。担任安徽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等。担任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Complex & Intelligent Syste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Inspired以及国内期刊《应用科学学报》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2030 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课题、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长期从事复杂系统建模与智能优化、复杂网络认知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Google Scholar 被引1.4 万余次,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10 余项。获2020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三次获得计算智能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年度唯一杰出论文奖(2018、2021、2024),IEEE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Magazine 2020年度唯一杰出论文奖。
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于瀚雯教授成功当选IEEE Fellow,以表彰其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相位展开领域的突出贡献。
于瀚雯,男,博士,1985年6月出生,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IEEE GRSS Adcom委员、IEEE GRSS Award Committee成员,IEEE高级会员。他是期刊IEEE J-MASS的首位华人主编,IEEE TGRS、IEEE GRSM副主编,多次任遥感领域国际顶级会议IGARSS大会组委会委员。于瀚雯的TSPA-InSAR技术获得了IEEE GRSS 的Transactions Prize Paper Award (2021年,全球每年仅1名),获华为火花奖(2023年),获华为人才funding连续资助。于瀚雯还被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于瀚雯长期致力于合成孔径雷达(InSAR)遥感技术的关键技术“相位解缠”的研究,致力于非病态InSAR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众多相关研究成果获国际相关领域专家广泛认可。于瀚雯是TSPA-InSAR技术的先驱研究者,该技术突破了传统InSAR技术中相位连续性假设的限制,大幅提升了InSAR技术对复杂地形、城市遥感以及地壳大形变的测绘能力;他是AI-InSAR技术的先驱者,致力于将InSAR信号处理链中关键技术实现AI模块化,如相位解缠绕、干涉相位图滤波、PS和DS点的选取等。于瀚雯还利用星载及机载测地仪器(包括卫星测高仪、SAR/InSAR及GRACE卫星等)深化对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童小华因对月球、火星探测摄影测量与遥感应用领域的杰出贡献,当选2025年度IEEE Fellow。
童小华,男,汉族,1971年2月出生,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方向为行星测绘遥感。是航天测绘遥感与空间探测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等。研究成果推动了测绘遥感从地球到深空天体、从广域到实时的技术发展,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并支撑多项重大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光华工程科技奖。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唐小虎教授因其在无线通信中的序列设计和分布式系统中的编码领域的杰出贡献当选IEEE Fellow。
唐小虎,男,现任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德国洪堡学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担任信息编码与传输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大数据编码与隐私保护”团队负责人。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华为Wifi标准卓越贡献奖等。唐小虎教授长期从事编码技术、分布式计算、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在无线通信的序列编码设计和分布式系统的编码设计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开创了低/零相关序列设计新方向,提出的低/零相关区理论已应用于多个国际标准,如无线通信标国际标准,如4G、5G以及Wifi标准等等;解决了分布式系统存储编码校验修复的难题,相关成果被华为评价为“技术世界领先”。唐小虎教授现任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密码学会理事,两次应邀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副编辑(2015-2018 序列方向,2023- 编码方向),已发表200余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其中包括信息理论领域顶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论文60余篇,申请30余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唐小虎教授的当选表明我校在编码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并受到了广泛国际认可。
来源:IEEE、各高校官宣综合整理,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