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再通报教授性骚扰:情况属实,开除党籍,撤销教授职称,解除聘用关系!当事人回应
7月21日晚,人大女博士实名举报导师性骚扰。举报学生王迪称,自己的导师,人大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博导王贵元于2022年5月21日性骚扰且强制猥亵她,并要求与其发生性关系。因王迪拒绝,王贵元在其后两年多时间里对她进行打击报复,并威胁不能毕业。视频中,王迪晒出录音和聊天记录作为证据,称自己愿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要求依法依规惩治王贵元,并更换指导老师。
这起事件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人民大学在7月22日迅速回应,成立了工作组,连夜开展调查核实。经过调查,举报情况属实,王贵元被开除党籍、撤销教授职称、取消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等,这一处理结果无疑是对师德失范行为的有力震慑。
7月22日晚间,“女博士举报教授性骚扰”当事人就人大公布相关事件处理结果发文称:“事情发生之后,学校、学院非常关心我,担心我的安危,担心我受到二次伤害,担心我受到其他影响,为我考虑了很多,真的非常感谢。学校的从严、从速处理,并且今天下午就给出了处理结果,我非常感谢,也为快速处理和决不姑息的态度和效率而自豪。”
其表示,“接下来我会安心读书,期待回到安宁的世界,再次感谢大家。”
7月22日,清华大学刑法学教授劳东燕发文:人大女博士生实名举报的这次事件,当事的女孩很勇敢,学校的回应也特别快。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处罚最为严厉的一次。希望这次的事件能成为一个转机,改变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对性骚扰的乡愿氛围,并促进反性骚扰常态机制的建立。更希望下一次遇到这类事件,受害一方的学生在校内就能获得正常渠道的救济,而不是需要冒二次伤害的风险,将自己置于舆论的风口,才有获得救济的可能。另外,我比较担心,这样的事件会不会给女生今后的考研或考博带来不利的影响。就我所知,有一些男导师为了避免瓜田李下的嫌疑,有不愿再招女生省得麻烦的想法。如何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是当前的反性骚扰机制建设中需要加以注意的问题。不然,造成的后果之一是,客观上反而会妨碍女生的就学深造。
在当今的学术界,一位女博士的勇敢之举无疑激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她面对权势和声誉显赫的导师,敢于站出来揭露其不当行为,这份勇气和魄力令人敬佩。然而,这背后所承载的艰辛与风险,却鲜为人知。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举报一位在学术界拥有极高地位和声望的导师,对于一名博士生来说,无疑是一项极其艰难的决定。这位女博士在两年前或许就已经知晓了导师的不当行为,但考虑到王贵元的学术地位、人脉资源和可能带来的后果,她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并不是因为她对导师的行为漠不关心,而是出于对未知风险的恐惧和对自我前途的担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博士可能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无论是来自内心的道德谴责,还是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期望。最终,她鼓起勇气,决定站出来揭露真相。这一决定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她赌上了自己最后的希望,只为博一个出路,这份坚韧和执着令人动容。
在视频证据中,我们看到了女博士所遭受的不公和痛苦。这些证据完整而有力,不仅揭露了导师的不当行为,更展示了女博士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和痛苦。她的举报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那些同样遭受不公待遇的学生,为了整个学术界的清正之风。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女博士所面临的风险依然巨大。如果这次举报未能成功,她可能会遭受来自导师的报复和排挤,她的前途和人生都可能因此被毁。这种风险是巨大的,但女博士依然选择了勇敢地站出来,这份勇气和魄力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佩和学习。
在女博士的勇敢之举背后,我们也不得不思考学术界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术圈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往往存在着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和规则。一些导师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对学生进行性骚扰或极端压榨,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和伦理,更破坏了整个学术界的公正和公平。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对导师的监管和评估,建立更加公正、透明的评价体系,避免导师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对学生进行不当行为。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权益和利益,学会保护自己,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整个学术界的监督和监管,让不公正的现象无处遁形。
最后,我们希望这位女博士的勇敢之举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反思。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事件的本身,更要关注事件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和现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改变学术界的现状,让学术圈变得更加公正、公平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