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先进传感与智能制造国际学术会议 (ASIM 2024)

会议简介:第三届先进传感与智能制造国际学术会议(ASIM 2024)将于2024年12月20-22日在武汉举行,由江汉大学等主办,聚焦智能制造与先进传感,录用论文将由IEEE CPS出版并提交EI索引,旨在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欢迎国内外学者参会。

2024-12-20 至 2024-12-22

中国,武汉

距离大会截稿

第三届先进传感与智能制造国际学术会议(ASIM 2024)由江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山东大学主办,由江西省机械工程学会、东华理工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爱迩思出版社(ELSP)、ESBK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联合协办,于2024年12月20日-22日在中国武汉举行。在本次会议上发表的文章将会被本次会议所录用, 论文将由IEEE CPS出版社出版,并提交EI核心索引。

ASIM 2024旨在为国内与国际学者搭建交流平台,推进不同学科领域的融合发展,就当今先进传感和智能制造范畴内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及行业前沿动态进行探讨,针对智能制造领域发展前沿主题作口头报告及意见交流,推动学术共同体建设,并进一步促进不同学术团体间的项目合作与经验分享,为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夯实理论基础、拓展可能性科研样本。

我们诚挚地欢迎国内外学者拨冗莅临,展示最新的研究和成果,分享不同的观点和经验。

会议信息

大会官网:www.icasim.org

会议地点:中国武汉

会议时间:2024年12月20日-22日

官方邮箱:icasim@126.com

出版信息:EI检索(往届均已见刊检索)

征稿主题

集中但不限于“智能制造、先进传感”等其他相关主题。

1.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技术、智能控制系统、绿色制造、纳米制造、自动控制原理、机械设计制造、微机原理及应用、智能机电与机器人、通信信号设备制造、精密制造与测量、制造过程仿真、半导体材料制造、识别技术、加法制造、数字化制造、实时定位系统、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汽车制造、信息网络技术、物联网、认知与知觉、机器视觉、仿生机制与生物制造、制造过程建模、分析与仿生学、回收和再制造、弹性制造技术等。

2.Advanced Sensing 先进传感:生物传感器、电磁传感器、纳米传感器、光纤传感技术、成像传感器、免疫传感器、力敏组件、3D 打印机传感器、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系统、军用、导航、航空和空间换能器系统、新型器件的建模与仿真、运动和位置跟踪、多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纳米材料与电子传感器技术、光学传感器、物理传感系统、压力应变传感器、换能器用于半导体材料、传感器网络及其应用、传感器信息处理、智能传感器、温度,湿度和气体传感器、超声波,声学和磁传感器、无线传感器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离子选择电极离子传感器等。

主讲嘉宾

Prof.Henry Leung University of Calgary, Canada、IEEE Fellow, SPIE Fellow

Henry Leung 是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教授。他在信号和图像处理、数据挖掘、信息融合、机器学习、物联网和传感器网络等领域发表了300多篇期刊文章。他还拥有超过15项专利。他是Springer“信息融合与数据科学”系列丛书的编辑。他曾担任《国际信息融合杂志》、《IEEE航空航天与电子系统学报》、《IEEE信号处理快报》和《IEEE电路与系统杂志》等期刊的副主编。他是IEEE和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的会员。

韩清凯 教授 东北大学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机械可靠性与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航空动力振动及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转子动力学专委会主任、常务理事、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委员,中国通用机械协会故障诊断分会常务理事,国际杂志敏捷工程(I J Smart Engrg)主编,国内杂志数字制造科学副主编,非线性动力学学报编委,振动噪声控制编委等。主要研究方向:转子动力学与结构动态设计,振动测试诊断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振动噪声控制与阻尼材料。先后承担完成973项目和多项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企业合作项目等,目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6)、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2)、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1)等8项奖励。取得专利20余项,出版著作7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董为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董为教授为卓越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目前就职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专注在机器人技术和机电一体化的一般领域。他在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创新设计、机器人系统的建模与优化、智能材料和结构的集成与应用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研究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曾分别在法国CNRS FEMTO-ST和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曾获得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二级奖。担任许多国际著名期刊的副编辑。

特邀报告嘉宾

马欲飞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优青

马欲飞,男,教授(破格),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黑龙江省首批优青、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学术带头人,2021年、2022年、2023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长期从事激光传感、激光光谱及固体激光技术研究。担任Elsevier光声领域旗舰期刊《Photoacoustics》领域主编、美国光学学会国际知名期刊《Optics Express》副主编,同时还担任国际知名期刊《Opto-Electronic Advances》、《Chinese Optics Letters》、SPIE 《Optical Engineering》等在内的9本SCI检索国际学术期刊领域主编/副主编/编辑,担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谱技术及应用专委会副主任,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Fundamental Research》等多个知名学术期刊青年编委,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专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Science子刊《Ultrafast Science》、Light子刊《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Opto-Electronic Advances》、《Opto-Electronic Science》等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0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部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优青、黑龙江省优秀青年基金、华为公司技术开发等在内的多个项目。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学术新人奖”、美国光学学会“Incubic/Milton Chang TravelGrant”等多项奖励。参与SPIE出版、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LeoEsaki教授和198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Klaus von Klitzing教授任主编的书籍《The Wonder of Nanotechnology Quantum Optoelectronic:Devices and Applications》的编写,参与Springer出版的北约和平与安全系列丛书《NATO Science for Peace and Security Series B: Physicsand Biophysics》的编写。

魏晶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生命学院教授。2008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同年保研至本校,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教授与邓勇辉教授,,2013年6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王焕庭教授和George Simon教授。现担任生命分析化学与仪器研究所副所长,支部书记。主要从事介孔材料的可控合成及生物医学应用。发表SCI论文70余篇,总被引用数5000余次,H指数47。封面论文4篇,ESI高被引论文4篇,引用超过百次的论文8篇。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2015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年,排五)。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017年)。担任Biosensors编委及客座编辑。

李思恩 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优青

李思恩,教授,男,博士生导师,1982年8月生,湖北荆州人,国家农业科学武威观测实验站站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长期从事干旱区农业智慧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等10余项,在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RSE、AFM、JOH、水利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及参与编写专著5部,获中国专利5项,1部获中国出版政府奖获提名奖。被RSE、GRL、AFM、WRR等20多个国际知名期刊聘为评审专家,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面上、青年和地区通讯评审、会评专家,科技部、教育部重点项目评审专家。

组织构架

大会主席

魏正英 西安交通大学

蔡玉奎 山东大学

联合主席

马欲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技术主席

王匀 江苏大学

黄兴 西北工业大学

程序主席

轩亮 江汉大学

出版主席

唐庆菊 黑龙江科技大学

技术委员会

Prof. Sonawane Chandrakant R. Symbios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ymbiosis International (Deemed University), India

Prof. Yanhua Luo, Shanghai University, China

Prof. Pascal Lorenz, University of Haute Alsace, France

Prof. Omar Khadir, Hassan II University of Casablanca, Morocco

Prof. Grigorios N. Beligiannis, University of Patras – Agrinio Campus, Greece

Prof. Edwin Lughofer, Institute for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Medicine and Data Based Modeling, Austria

Prof. Osman Adiguzel, Firat University, Turkey

Prof. Adrian Olaru,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Bucharest, Romania

Prof. Pavlo Maruschak,Ternopil Ivan Pul’uj National Technical University, Ukraine

Prof. Małgorzata Śliwa Uniwersytet Zielonogórski, Poland

Prof. Jinglong Che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China

Prof. Ayad M. Fadhil Al-Quraishi, Tish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Iraq

Prof. T.Kavitha, VelTech Rangarajan Dr.Sagunthala R&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a

Prof. Jing Huang, Xidian University, China

Prof. PAGNOTTA Leonardo, Università della Calabria, Italy

Assoc. Prof. Dimitrios A. Karras, National and Kapodistrian University of Athens, Greece

Assoc. Prof. Dawei Jiang,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China

Assoc. Prof. Sandip Roy, Brainware University, India

Assoc. Prof. Ahmed Elngar, Beni-Suef University, Egypt

Assoc. Prof. Li Li,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ina

Assis. Prof. Ramadan Elaiess, University of Benghazi, Libya

Assis. Prof. Héctor Migallón, Miguel Hernández University, Spain

Assis. Prof. Shahram Babaie, Islamic Azad university, Tabriz, Iran

Assis. Prof. Hitesh Panchal, Gujarat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India

Dr. Israa Shaker Tawfic, Ministry of Migration and Displaced, Iraq

Dr. Carlos Rolando Rios-Soberanis, Unidad de Materiales, Centro de Investigación Científica de Yucatán (CICY), México

Dr. Amar REZOUG, Superior National School of Technology of Algiers, Algeria

Dr. Yingrui Chi, University of Camerino, Italy

Researcher Hao Zhang,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Researcher Prince Kumar, 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ilchar, India Assoc. Researcher Zijian Qiao, Ningbo University, China

参与形式

1.Presenter

口头报告:在大会上就报告人目前的研究等进行口头英文学术报告,时长约10-15分钟。

论文报告:在大会征稿主题范围内提交相关领域英文论文,评审通过后提交注册并收录到会议论文集。

研讨会:针对会议主题组建workshop,并邀请相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以分论坛形式展开研讨。

2.Committee

作为会议联合主席或技术委员会参与支持,在会议技术层面上指导把关,负责一部分同行评审环节,组委会将颁发荣誉证书。

会议注册

1.投稿作者注册:

注册费:3600元/篇(普通作者);3400元/篇(学生作者),超页费300元/页。注册费包含论文版面费,附赠1名线下参会名额(不线下参会视为放弃附赠名额,无退费)。收到录用通知后请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并提交论文终稿及其他注册资料,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延期注册,请及时告知组委会;

2.口头报告注册:

注册费:1500元/人(含资料费、场地费、餐费,交通住宿自理),请于11月10日前注册及缴费,并于11月30日前将报告摘要及PPT发送至组委会官方邮箱进行审核;

3.仅参会注册:

注册费:1500元/人(含资料费、场地费、餐费,交通住宿自理),请于11月10日前注册及缴费。

投稿须知

1.请至会议官网下载论文模板。

2.请根据以下几点准备您的论文:

论文必须是全英文原创稿件,非纯综述类,整体需符合科技论文要求,摘要、关键词和结论部分需体现会议主题,应具有学术或实用推广价值,并且未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或会议发表过;

请您根据模板编辑您的论文,并将全文(Word文档以及PDF文档)提交至投稿系统(请联系会务秘书或通过官方邮箱咨询);

文章排版为双栏排版,内容正文需要满4页,含文献在5页为宜,文章内容需要含方法、公式、图表、图片、实验数据、结论等,超过5页需缴纳超页费;

作者可通过iThenticate、CrossRef或其他查询系统自费查重,终稿重复率不得超过25%(含文献),单项重复率不得超过3%,否则由文章重复率引起的被拒稿将由作者自行承担责任;

3.审稿周期:所有文章将经过大会委员会审稿,分为3轮评议审稿,您将在7-15个工作日内收到审稿意见;

4.文章录用:若您的文章被录用,我们将以邮件形式通知您,您将收到以下文件:录用通知、论文格式、注册表。

5.注册须知:请在收到录用通知后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并将以下注册文件发回:论文终稿、查重报告、汇款凭证、注册表、学生证明(学生投稿)。

支持政策

1.优秀论文:大会将评选Best Paper。

2.最佳组织奖:大会将评选最佳Workshop组织奖。

3.发表机会:针对 Workshop中脱颖而出的优质论文,组委会将推荐至EI、SCI期刊发表,名额有限,择优选推。

4.学术支持:参与本届大会的Workshop Chair将享有被优先推举作为下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讲、主席等的权利,名额有限。

联系方式

Tel/WeChat:19911512083(组委会刘老师)

Email:icasi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