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与服务

cloud
会议论文平台

AC会议论文平台旨在为国际会议组织者和与会者提供高效、高质量的系统。

cloud
合作办会

作为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我们欢迎大学、研究机构和学者通过该平台建立您的会议。我们将提供免费的会议提交系统和卓越的会议出版服务。

学术资讯

image
2025-04-02
近2000名顶尖科学家发“SOS”公开信

当地时间3月3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的1900余名院士联名签署公开信,呼吁特朗普政府停止打击科学界。在签署公开信的院士名单中,也包括张锋、庄小威等华人院士。据《科学》新闻(Science News)消息,美国三院院士共8000余人,因此联名院士已占总院士数近1/4。

院士们表示,特朗普政府削减研究经费、解雇数千名科学家、移除公众对科学数据的访问权限,以及迫使研究人员基于意识形态修改或放弃他们的工作,正在破坏美国的研究体系。他们以个人身份联合发出求救信号(SOS):美国的科学事业正在被摧毁。特朗普政府削减研究经费的行为阻碍了培养下一代科学家;政府对50多所大学的调查危及了高等教育和高校的科学研究;政府阻止其认为不可接受的研究的做法破坏了科学研究的独立性;一种恐惧的气氛正笼罩着美国科研界。因此,他们联合呼吁特朗普政府停止对美国科学界的全面攻击,并敦促公众加入这一呼吁。

以下是联名公开信全文:

致美国人民书

我们都依赖科学。科学为我们带来了口袋里的智能手机、汽车上的导航系统和救命的医疗服务。我们开车过桥、乘飞机,需要工程师的帮助。企业和农民依靠科学和工程研究实现产品创新、技术进步和天气预报。科学帮助人类保护地球,防止污染物和毒素进入我们的空气、水和食物。

80多年来,美国政府的明智投资使本国(美国)的科研事业蓬勃发展,令世界艳羡。令人震惊的是,特朗普政府正通过削减科研经费、解雇数千名科学家、剥夺公众获取科学数据的权限,以及以意识形态为由迫使研究人员改变或放弃其研究工作等方式破坏科学事业。

“科学的声音不能被压制。”

本文文末签名者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的当选成员,代表了美国一些顶尖科学家、工程师和医学研究人员。我们以个人身份发声。我们此刻看到了真正的危险。我们持有不同的政治信仰,但作为研究人员,我们团结一致,希望保护独立的科学研究。我们发出此紧急求救信号(SOS),以发出明确的警告:国家的科学事业正在遭受重创。

(美)政府正在削减科研机构的资金,终止对科学家的资助,取消科研实验室的经费,并阻碍国际间科学合作。资金的削减迫使机构暂停研究(包括对新疾病治疗方法的研究)、解雇教职员工并停止招收研究生——研究生是下一代科学家的培养渠道。

(美)政府目前正在对50多所大学展开调查,这发出了令人不寒而栗的信息。哥伦比亚大学最近收到通知,除非该大学采取“纪律政策”并关闭政府指定的一个学术部门,否则其联邦资金将被扣留。数十所大学的稳定遭破坏,将危及高等教育以及这些机构所开展的研究。

科学的使命是追求真理,需要科学家自由地探索新问题,诚实地报告他们的发现,不受特殊利益的影响。(美)政府正在实施审查制度,破坏这种独立性。它利用行政命令和财务威胁来操纵科研项目的资助和发表权、科研结果的报告方式、以及公众对科学数据及结果的访问范围。(美)政府正在阻止那些它认为“令人反感”的课题研究,例如气候变化;或者那些得出了它不喜欢的结果的研究,包括从疫苗安全到经济趋势等各种主题。

恐惧的气氛笼罩着(美国)科研界。研究人员担心失去资金或工作保障,为删除被特定机构标记为“令人反感的”准确科学术语(如“气候变化”),纷纷从出版物中删去自己的名字,放弃一些研究,并重写资助提案和论文。尽管有一些科学界人士大声抗议,但大多数研究人员、大学、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都保持沉默,以避免激怒行政部门并危及他们的资金。

如果我国(美国)的研究事业被瓦解,我们将失去科学优势。其他国家将引领新型疾病疗法、清洁能源和未来新技术的发展。他们的人口将更加健康,他们的经济将在商业、国防、情报收集和监测地球健康等方面超越我们。我们国家科学事业受到的损害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扭转。

我们呼吁(美)政府停止对美国科学的全面攻击,并敦促公众加入这一呼吁。请与其他人分享此声明,联系(美国)国会中的代表,并帮助您的社区了解此刻的风险。科学的声音绝不能被压制。我们都受益于科学,如果国家的研究事业被摧毁,我们都会蒙受损失。

这里表达的观点是我们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美国三大国家研究院或我们所属科研机构的观点。

公开信地址: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u/0/d/13gmMJOMsoNKC4U-A8rhJrzu_xhgS51PEfNMPG9Q_cmE/mobilebasic

来源:《科学》新闻、观察者网,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image
2025-04-01
复旦微电子学院回应孔龙简历被撤

近日,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引入“首席工程师”孔龙一事引发舆论热议,争议核心集中在其职位头衔的真实性上。

据新华日报客户端“交汇点”报道,有长期关注苹果公司的业内人士指出,作为科技公司的核心高管职位,人员变动通常会有公开披露,但苹果公司近期未发布相关公告,且官网“管理层”页面及公开资料中均无孔龙的任职记录。另有网友通过英文检索发现,苹果官网中“首席工程师”(chief engineer)相关信息指向其他高管,而孔龙的领英页面仅显示其在苹果担任“wireless”相关职位,未提及“首席工程师”头衔,因而推测可能存在职位名称的“过度翻译”或信息误导。

31日,访问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官网发现,孔龙的个人简介页面已无法打开。该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向南方+记者表示,“因为他最近确实很火”,学院出于诸多考虑,将孔龙个人简历撤下,不过,孔龙已是该院老师。

据此前复旦微电子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孔龙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专业,此后于2011年-2016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电子工程学硕士、博士。毕业后入职美国甲骨文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2017年起于苹果公司总部任“首席工程师”。2025年入职复旦大学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其研究方向为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数模混合模拟计算芯片、高速数据接口集成电路。其学术成果包括在集成电路领域顶级会议及期刊ISSCC/VLSI/JSSC上发表论文11篇、申请及授权美国专利11项,并负责研发苹果U1、U2、H2三款射频SoC芯片,这些芯片广泛应用于近年来苹果公司的全系列手机、手表、耳机等主流产品中。

来源:新华日报、南方Plus、复旦大学等综合整理,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image
2025-04-01
蔡建南加入同济任副教授

据同济大学网站信息,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博士后蔡建南在2025年2月加入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蔡建南简介

蔡建南,2014年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2019年博士毕业于中南大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博士期间曾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访问一年;2020年9月至2024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做博后,2025年2月加入同济大学。

主要从事地理空间数据科学的理论方法及其在环境健康、人类移动、智慧交通、公共安全等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研究,系统构建了地理空间关联模式挖掘的理论与方法。

在IJGIS,AAAG,ES&T等GIS、地理、环境领域旗舰期刊发表SCI/SSCI论文30余篇、EI论文10篇,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

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2024)、上海市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2024)和香港研究资助局博士后奖励计划(2022),获美国地理学家协会研究奖励(2024)、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22)、高校GIS论坛优秀博士论文奖(2021)等学术荣誉。

主持香港研究资助局博士后基金、美国地理学家协会研究基金,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香港研究资助局合作/面上基金、香港政府智慧交通基金等科研项目。

担任美国地理学家协会空间分析与建模专委会学术主任,IJGIS客座编辑,IJGIS,AAAG等30余个国内外期刊审稿人。

来源:同济大学,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合作伙伴